【世界艾滋病日科普】“防艾”——从肛肠疾病开始_衡水国承中西医结合医院-官方网站 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 医院概况 > 中医科普 >
  • 【世界艾滋病日科普】“防艾”——从肛肠疾病开始

    发布时间:2024-06-22 点击数: 0 次

           12月1日,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,据我国对艾滋病疫情的检测数据表明,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HIV 感染者以来,虽然对遏制艾滋病蔓延取得了一定效果,但艾滋病病毒的防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。

            艾滋病,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(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,AIDS),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HIV)后导致免疫缺陷,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。目前,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。

            近年来,肛瘘手术病人术前检查HIV阳性患者呈高发趋势,例如肛周脓肿、肛瘘或者肛裂均与该类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。

       1. 肛裂:除与平常大便习惯不规律,粪质较硬、粪便较粗撑破肛门皮肤引发肛裂;伴有痔疮的患者,肛周皮肤水肿,脆弱的皮肤间组织由于用力排便时,皮肤扩张不均衡也易引发肛裂,该类原因为肛裂诱发主因。同性恋患者中肛裂较为常见,由于艾滋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,如伴有肛裂当同时应与其他肛周溃疡相鉴别。

       2. 肛瘘、肛周脓肿:HIV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,攻击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,大量破坏该细胞,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,肛周微生物环境复杂,本就是易感染区域,保卫屏障的缺失,及肛周皮肤的损伤,会增加肛周感染的风险。当然其发病“形态”也具有一定特殊性,与平常肛瘘不同,艾滋病患者感染肛瘘较为复杂,感染菌群更为多样化,及术后创面较难修复,及易复发等特点。

            面对该类病人应报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,对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一旦确诊,不应歧视,应给予热情、关怀、让其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。但应加强治疗和防止感染扩散,并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。 

           虽然艾滋病的足迹已经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。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已经成为前提。

       1.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抗体,医疗卫生部门发现感染者应及时上报,并应对感染者进行HIV相关知识的普及,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。感染者的血液、体液及分泌物应进行消毒。

       2.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。严格筛选供血人员,严格检查血液制品,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。严禁注射,尤其是共用针具注射。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。不到非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。

       3.提倡婚前、孕前体检。对HIV阳性的孕妇应进行母婴阻断。包括产科干预(终止妊娠,剖宫产)+抗病毒药物+人工喂养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程序,避免职业暴露。如需用药,应尽可能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最短的时间内(尽可能在2小时内)进行预防性用药,最好不超过24小时,但即使超过24小时,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。还需进行职业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。 

            

    图片内容仅供宣教学习 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