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肛的辨证论治与预防_衡水国承中西医结合医院-官方网站 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 特色诊疗 > 肛肠 >
  • 脱肛的辨证论治与预防

    发布时间:2024-02-27 点击数: 0 次

    一、内治法

    1、脾虚气陷大便或咳嗽、远行时肛内肿物脱出,轻重不一,色淡红,肛门坠胀;疲乏无力,食欲不振;舌淡苔白,脉弱。

    辨证分析:中气不足,脾气不升而下陷,无以摄纳,故见直肠脱出,肛门坠胀;中气不足,则疲乏无力;脾气亏虚,运化无力,则食欲不振;舌淡、苔白、脉弱均为气虚之象。

    治法:健脾益气,升提固涩。

    方药: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
    2、湿热下注直肠脱出难纳,肿胀掀红灼热,渗液流滋,肛门胀痛;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    辨证分析:直肠脱出肛外,久未还纳,感染湿热毒邪,湿热蕴结则脱出物肿胀,掀红灼热,甚则渗流滋水;湿热蕴结,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疼痛;舌红、苔黄腻、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。

    治法:清热利湿。

    方药:革藓渗湿汤加减。

    二、外治法

    1、熏洗疗法以苦参汤加石榴皮、枯矾、五倍子,煎水熏洗。

    2、敷药疗法五倍子散或马勃散调凡土林外敷肛门。

    其他疗法

    一、注射疗法

    1、直肠粘膜下注射法

    将药物(6%一8%明矾溶液)注射到直肠粘膜下层,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,具体注射方法有直肠粘膜下点状注射和柱状注射两种。

    适应证工、Ⅱ度脱肛,以工度脱肛效果最好。

    禁忌证宜肠炎、腹泻、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。

    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,局部消毒后,将直肠粘膜暴露于肛门外。或在肛门镜下于齿线上ltm开始,环形选择2―3个平面,或纵行选择4―6行,每个平面或每行选择4―6点,各点距离相互交错,每点注药0.2―0.3mL,不要过深刺人叽层,或过浅注人粘膜内。注射总量一般为6一10mL,注射完毕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,柱状注射在暴露于肛外的直肠粘膜3、6、9、12点齿线上ltm处的粘膜下层向上作柱状注射,长短视脱出长度而定,每柱药量2―3mL,注射完毕后送回肛内。注射后平卧休息2天,2―3天不能解大便。一般1次注射即可治愈。若疗效不佳,7―10天后再注射1次。

    2、直肠周围注射法

    适应证Ⅱ、Ⅲ度脱肛。

    禁忌证直肠炎,腹泻,肛门直肠周围急性炎症。

    操作方法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和术前各用千分之一肥皂水灌肠一次,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麻下取截石位或侧卧位,局部和肛内消毒,术者戴无菌手套,用细长腰穿针头和20mL注射器,以距肛缘1.8cm的3、6、9点处为进针点,先在3点或6点刺人约4―6cm时针尖遇到阻力,即达肛提肌,穿过肛提肌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,此时另一手指伸人直肠内,仔细寻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,再将针深入2―3crn,然后缓慢注药4―6mL,务必使药物呈扇形均匀散开。以同样方法在对侧注射。最后在6点处注射,沿直肠后壁进针,刺人4―5cm,后到达直肠后间隙,呈扇形注药4―6mL,三点共注药12―18mL。注射完毕后局部消毒,外盖无菌纱布。卧床休息2―3天,控制不大便3天。术后1―2天可有低热,但不会超过38℃。术后常规配合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

    此外,还有肛门紧缩术和直肠疤痕固定术等。

    预防与调摄

    一、患脱肛后,应及时治疗,防止发展到严重程度。

    二、避免负重远行,积极治疗慢性腹泻、便秘、咳嗽等疾病,防止腹压过度增高。

    三、经常进行提肛运动,加强身体锻炼,增强体质。